空间应用典型案例:教育信息化 学校创新发展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0-06-10 11:43 栏目:教师文章 作者: 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心小学 点击量:8216   【公开】

教育信息化:学校创新发展的哲学思考

——湖塘中心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案例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一所学校创新发展的哲学。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心小学位于鉴湖之畔,地处十里湖塘,始创于光绪三十二年,是一座百年老校。学校占地面积42000平方米,设施设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目前已拥有1个精品录播教室,1个常态化录播教室,1套移动录播设备,50个学生移动终端,5套3D打印,1个云机房各2套Hiteach答题器。2018年9月,湖塘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型塘校区顺利搬迁。新校区先进的设施设备,更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但是,投入设备本身,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如何使教育技术投入,转变成教育生产力呢?学校从四条路径实施教育信息化,并以此作为驱动学校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

一、需求导向,信息化变革学教方式

“互联网+”时代,我们面对教育对象是生活在数字化王国中的小居民,他们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擅长快速的处理信息,喜欢快节奏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喜欢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也倒逼着教师要变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我们提倡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资源化+插件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1.“资源化”指教师备课时,应站在“云平台”视角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空间本身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精品资源,老师也可上传自己的备课资源,并及时进行全校共享。

2.“插件化”是指备课时,教师要有插件意识,不一定要备整堂课的流程,而是提倡组块教学,以课堂教学“模块”作为插件灵活运用。有的老师设计导学单,有的制作课件,有的进行学情分析,有的分享拓展阅读,这样的线上备课,不仅是一种集体智慧的凝聚,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课程链”。

3.“个性化”是指教师备课时要借助教育技术对学生学情进行精准分析,用数据,用实证,用导学单作为备课的前提,形成最具个性化的教学。课前设计微课导学或线上检测,推送到家长手机端,学生观看教师微课,完成导学单或检测题,教师根据生成的数据统计、分析、诊断,重新定位学情,并二次备课。教学技术把可能的、经验性的传统教学,转变为实证性的、大数据佐证的互动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主动的学习参与和更高阶的思维活动。

二、课程创生,信息化变革多维空间

学校基于教育技术开发拓展性课程。以空间为纽带,以课程为载体,以短小的微课视频为媒介,创生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课程,形成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每个学生提供更个具性的学习空间,实现了课程的“生本化+师本化+校本化”。

1.“生本化”指课程开发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良性发展。我校区精品课程《鉴畔好囡囡》幼小衔接课程,即是从调研新入学一年级学生学情而开发的适应性课程。如基于一年级学生“前书写”学情的“百字微课”,把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书法老师用铅笔字书写汉字等过程制作成短小的微课,通过教学助手等教育APP推送到一年级家长手机端,协助新生家长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切实解决了新生家长的焦虑和幼小衔接阶段书写老大难问题。

2.“师本化”是指课程开发从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适应性角度出发,并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相匹配,促进班级教师和本班学生共同成长。由我编写的精品课程《小学生小散文100课》就是从个人的文学爱好出发,专门为本校学生诵读而编写的白话经典散文,为学生的晨诵、午读提供了丰富的朗读素材,学生家长可扫二维码,聆听美文。同时,精心制作百个朗读微课,通过教师空间发面,实现了“一师一空间,一人一课程”的愿景。暑期,还在浙江省之江汇“一起悦读”、“活动广场”中发起了“小朗读者读小散文”的暑假公益课堂,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为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有益补充。

3.“校本化”是指学校结合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地域文化,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体化、个性化。我校的省精品课程《清廉育人》、市精品课程《桥品育人》、区精品课程《鉴畔酒香》《越乡名仕》《香林花雨》等就是依托十里湖塘、黄酒小镇等地域优势和学校的越文化博物馆等地域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运用教育技术,做成数字课程,以省学科基地学校为平台进行展示推介,获得多方好评。

三、教研协同,信息化变革研修路径

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转变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也变革着传统的校本研训模式。一年来,学校开展智慧教室运用、教学助手应用、移动终端进课堂等主题培训数十次,多次开展远程培训、直播课堂、异地点评等线上线下的校本研修。2017年金秋教科节以“教技融合”为主题,开展“教学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2018年5月,学校通过“天天智慧课堂”平台向全区展示我校名师工作室导师优课展示,吸引丽水教师团来校观摩,即时网上点击量逾千,互动点评两百余条。教育技术,拓宽了校本研修的路径,形成了“常态化+问题化+反思化”校本研修路径。

1.“常态化”指教育技术应用常态化。学校成立教育技术应用领导小组、教学助手应用教研组和智慧课堂首批校级讲师团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学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从不同角度探究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问题化”指收集老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小规模的、个对个的教师培训,把各类教育技术应用做成微课视频,如“教学助手使用攻略”、“学科基地校使用攻略”、“之江汇活跃度攻略”等上传校园网,方便每个老师观看学习。2018年,我校教师、学生空间活跃度多次居区前列。

3.“反思化”指基于录播教室推进自诊式教学,以教学技术助力教师的个人反思,赋予教师能力提升的“第三只眼睛”。每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编排录播室课程表,教师家常课和每周的学科教研活动进入录播教室,全程录像记录教研全过程,利用技术对教研课进行回放、定格、比较,为老师们的深入研究和专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我校的信息化应用经验在2018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场会上作专题交流。

四、家校联动,信息化变革教育评价

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习档案袋”就是第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评价方式。但是传统的“档案袋”评价停留于纸质的、平面的、单一的方式,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互联网+时代,创新技术应用,实现了“空间化+数据化+多元化”的家校联动教育评价新模式。

1.“空间化”。教育技术使传统的“档案袋”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空间站”。学校教师“教学助手”使用率达100%,课堂结束后,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板书、学生表现、作业情况等资源会自动推送至家长手机端。教师不再以学习结果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把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文字、照片、声音、视频等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上传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记录学生的真实成长,这样的课程评价可听、可视、可触摸。

2.“数据化”。教育技术的介入为家长提供了更具个性的学生学业评价数据库。教育APP兼具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设计相应的检测,学生在移动终端完成后,后台会自动生成学生个性化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家长精准把握学情。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学生学习数据库。数据很重要,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教育过程本身。教师根据这些数据统计、梳理、解析数据背后的学生学习行为个案,提升了教师的反思力,使课堂教学逐步成为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3.“多元化”。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展开了多维度的学习评价,人人成为评价主体。学生上传作业后,不仅教师可以评价学生作业,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者,点击其他同学作业,加以学习、评论、点赞,这种评价是现场的、动态的、生成的,有助于家校教育经验的共享。寒假期间,我校创新应用省平台之江汇的“一起悦读”,推进学校亲子共读工程,家长、学生、教师参与热烈,其中二(2)班成为全省集书数量最高的班级。

教育信息化正在逐步改变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方式,改变学生个性发展态势和学校校本研训模式。突破技术主义,致力应用创新,提升信息素养,推进教育改革,让教育技术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撑,走出一条学校内涵的创新之路,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如开在鉴水湖畔的一朵小花,正方兴未艾,并将繁花似锦。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问题标题:
问题详细:

请注明账号密码,并附上该问题所在页的对应链接地址!

*问题所在:

全部市

全部区

学校

*姓名:
*身份:
*联系方式:
*邮箱:
*验证码:
换一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