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同步课程案例】:悠悠水乡韵 越娃品绍兴 —— 微趣绍兴话
- 2021-08-24 15:46
- 阅读 9222
“老酒,糯米做,吃了变诺诺……”悠扬的绍兴方言曲调,婉转动听。一方的语言,透露着一方的历史、文化。绍兴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句句“嗯,真当噶有咪道嗒”“真当否错起”“小句,那嗯嬷额侬句去吃饭哉”,时刻唤醒着儿时的记忆。
浙光幼儿园就坐落在在西小江畔,依水而建,礼仪文化育人是浙幼的特色。绍兴特色地方戏表演正在“绍兴民俗长廊”上演,小演员们的一举手、一头足,都散发着浓浓的家乡的气息。绍兴方言悠扬婉转,如诗如歌,每一个语调都是一种情结,是文化的沉淀。
【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缘起:
镜头一:餐后小憩
孩子们用完午餐,笔者带着孩子们出门散步,晒晒太阳,偶遇了以前在我们班代课过的夏老师,闲聊之时,夏老师问:“我们今天中午吃了什么菜啊?”笔者说:“今天我们吃了小炒。”(笔者是用绍兴话讲的)。这是有一位孩子说:“小草怎么能吃啊?我们没吃小草啊!”“对啊对啊。陈老师你是不是说错了啊?”孩子们都议论开了。我也觉得奇怪,我没说吃小草啊。在我仔细的倾听下,终于知道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把“小炒”听成了“小草”,因为绍兴话中是部分平翘舌音的,所以这两个音比较接近。
镜头二:点心时间
孩子们在用点心,陈老师忽然看到地上有一滩水,就说:“哎呀,哪位孩子把水“挺”(绍兴话“倒”说成挺)哇哉!”话还没说完,只见嘟嘟飞快地跑进盥洗室,拧开水龙头,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而嘟嘟却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看着自来水哗哗哗地流着,过了一会又见她一脸疑惑地从盥洗室出来,跑过来说:“陈老师,没有停水啊,里面有水的。”哈哈哈,陈老师不禁哈哈大笑,原来是嘟嘟把绍兴话的“挺”听成了普通话中的“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对幼儿的要求:会说本民族或者本地区的语言,从这一要求出发,这就意味着绍兴幼儿需要进行绍兴方言的学习。但在日常生活教学过程中都是要求幼儿使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流,以至于很多幼儿对于绍兴方言的掌握越发低,绝大部份幼儿只会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如何合理的在幼儿园中帮助幼儿进行绍兴方言的学习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到方言的深入价值?这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所以在进行方言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把绍兴方言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通过这一形式中挖掘出绍兴方言存在的内在价值,这样不仅可以让方言合理的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还可以让幼儿在不断游戏的过程中自然的接触与学习绍兴方言,发展自身语言水平,继承和传承本地特色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本土语言呢?才能对绍兴方言产生兴趣呢?
二、家乡话,缘何如此陌生:
(一)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发现了幼儿语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幼儿对绍兴本地语言掌握较少,越来越多的幼儿只会说普话,对于绍兴话却了解不多。
2.幼儿对于绍兴传统方言的使用频率较少。
3.绍兴方言没有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语言自身的难度
1.绍兴话有音无字。
在国家推广普通话之前,绍兴人的语言交流无非两种语音:一是照着文本念的是书面语音,一是日常交流的口语语音。如“社会”一词中的“社”字,绍兴书面话读“sěi”;而口语却念“suǒ”。但由于意思和普通话的“社”字意义一样,所以不存在记录困难问题。但,有些词,我们却无法解决。例如:“中午”时段,叫“(ān)昼”; “我们”,叫“(nɡa)”。这些绍兴话,无法用同等音节、同一意思、相近读音的现代汉语文字写出来。
2.绍兴话音节独特。
同样的意思,绍兴话与普通话在音节上有许多是不相对应的。譬如绍兴人说的“昂颈”,我们可以用同样双音节词语“项颈”来表达。因为“项”和“颈”都是指人或动物的脖子,属于近义合成词,写出来,辞意不牵强,又和绍兴人的发音时间同步。但有的却很难。例如:“我们”说“(nɡa)”;“你们”,称谓“nǎ”。
3.绍兴话说法难统一
这是指,与绍兴话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从现代汉语文字中找出对应词语来,却说法不同而已。例如:“哪格套”“倩煞煞”“挜死搭头”等等。又像绍兴人把“麻烦”,说作“讨厌”。而在普通话中,“讨厌”是“厌恶”的意思。如果把这类绍兴词语记录到文本上,虽然都可用近音近义的现代汉语常用词,但外人看了,却是莫名其妙,无法理解。
【解决路径】绍兴话,讲起来。
一、依托网络同步课程,建构系列活动:
(一)互动课堂,激效、激趣、激质:
1.效在课前——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幼儿学习的个性化
互动课堂中的“课前导学”方便幼儿能自主预习,准备相应的学习经验,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并促进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配合线下课程双效开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绍兴特产《绍兴糯米酒》这个活动,教学的重难点是能知道制作绍兴黄酒的材料和步骤,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课前笔者考虑到幼儿在“绍兴酒”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课堂中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孩子充分探究的愿望,通过课前导学,语言、微课的引导,孩子在课前探究实验,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尝试。课前导学类课程,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线下课程的实施的基础。
2.趣在课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主动性
教学助手中的互动课堂,是实时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唱一出好戏的舞台,是实现师生交互的重要媒介。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 wifi用手机家校帮APP的移动讲台功能连接到软件,自由方便地控制课件。在互动课堂中除了基本的白板教学功能,还有作品上传、随堂检测,随堂拍照、随堂直播、小组评分等多种互动功能,充分满足移动授课需求,让教师从讲台解脱出来。教学助手的互动课堂功能,使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中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幼儿的学习效果。
3.辅在课后——以个性化辅导为重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有的孩子擅长运动、有的孩子擅长语言表达等等。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班级数额大,空间有限,教学资源限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互动课堂通过“课后作业”的发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课堂”回归到了“学堂”,延伸到了家庭、有网络终端的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场所。
例如:童谣游戏《踢脚板板》,这是一个互动游戏,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可以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也可以亲子互动。现在很多家长是80后,小时候也都玩过此类游戏,请孩子们将游戏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勾起了家长的儿时回忆,有了玩绍兴童谣的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对绍兴方言的学习的兴趣也会更高,语言是在运用中掌握的。笔者通过“人人通空间”发布课后练习、活动广场的小任务,鼓励家长将活动的内容发布到活动中来,教师及时点评,给予小红花,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参加的兴趣与积极性。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无不凸显着“以孩子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
(二)建构体验式“小老师”课堂模式:
场景三:
“陈老师,你知道‘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怎么念吗?”笔者很快地给出回应:“知道啊,不就是这样念的吗……”诺诺心急地打断我:“不对不对,我外婆不是这样念的。”然后诺诺用绍兴方言念了一遍,念得有模有样的。
场景四:
“明明,我昨天学会了一句绍兴话,你猜猜我说的是什么?”等小米念完,明明说:“我不知道”“那我告诉你吧。是米饭。”明明说;“小米,你真厉害,那你会用绍兴话说桌子吗?”我会啊。”“那这个书用绍兴话怎么说呢?”一段时间后发现,明明和小米已经默默的把教室里面出现的物品都用绍兴方言进行了叙述。在明明和小米自己学会怎样说之后,明明主动去询问一边的花花,“花花,你会用绍兴话说桌子吗?要不要我教你呢?”小李也去一旁找找别的幼儿询问,并且还主动教别的幼儿学绍兴方言。
原来幼儿对于方言的学习不仅仅只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日常生活中对于方言不断使用,在交流沟通之中促进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
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建立“小老师”机制,用同伴的榜样来影响伙伴。所以笔者在班级中建立“小老师”机制,进行尝试。从自我申报——亲子练习:小老师掌握基本的活动内容与行为能力等方面——活动设计与交流:家园共商适合孩子的教学设计方案——布置课前导学,提前了解活动内容——活动展示:可分为线上、线下的形式——课后延伸:活动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进行一系列的后续活动。——成果展示:一系列的活动,教师角色转变,退出教学活动的主角舞台,让老师知道“什么对孩子发展有益”“怎样做才更有效”。
(三)线上线下家园互联:
镜头一:放学以后
这天放学以后,陈老师回到家,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这位家长情绪比较激动,一接通电话,这位家长就说:“今天老师怎么教孩子说脏话啊?”陈老师觉得很疑惑,再三与家长解释,我们老师绝对不会教孩子说脏话的,在耐心的沟通下,终于了解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是老师之间不经意的一句话,产生了这样的误会。我们浙光幼儿园毗邻着浙光小学,这天老师在跟孩子们进行谈话的时候,刚好是小学进行眼保健操的时间,老师听着小学广播中眼保健操的声音,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就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听,小学的哥哥姐姐们都在做眼保健操呢,这样能保护自己的小眼睛,我们小朋友也要爱护自己的眼睛哦!”结果,这个孩子由于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在家基本讲绍兴话,回家跟爸爸妈妈说“眼保健操”时,说成了“ei婆健操”(绍兴话中ei婆是“傻子”的意思)。
这样的笑话或误会还有很多,也预示着绍兴方言在这代孩子中的缺失。绍兴方言正慢慢被大家淡忘,在幼儿园里很多孩子不会说,有的孩子甚至根本听不懂,这次活动不仅是给孩子们一个展现自我和才能的舞台,也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绍兴方言的机会,更是让孩子增强了学说绍兴方言的意识。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单独依靠教师和幼儿园是很难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还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结合《纲要》中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在家庭环境中要让幼儿处于一个方言的氛围之中,在这样一个方言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开展一些家庭方言学习的小游戏,无形之中帮助幼儿学习方言。
利用“移动讲台”中“活动广场”“课前导学”“课后练习”应用,开展丰富的活动,孩子们能把自己平时在家或者外出活动拍成照片或视频上传到活动中来,进行集体的展出,请大家一起来做做评委,激发了孩子参与积极性,让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二、活动开展常态化,线上线下相辅相成
(一)线下活动精彩纷呈
1.语言活动中:创编童谣
绍兴童谣是绍兴方言的一个重要体现,优秀的传统的绍兴童谣内容丰富,具
有深刻的含义,字句不多,朗朗上口,非常便于幼儿进行学习。童谣的学习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传统的绍兴文化,通过对于童谣中的内容进行情景表演、接龙创编等等把具有绍兴特色的文化融入到语言教育活动之中,让幼儿感受到绍兴童谣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情景一:
“小丽,我们来唱童谣吧!”小白说到,好呀,那就唱《老酒摇》吧!我当
妈妈,你当奶奶。”好的,在小白和小丽唱到小动物的时候,小米说,“为什么没有小兔子呢?小兔子蹦蹦走,这个也可以的嘛。”“对对对,我们来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小乌龟也可以抬轿子啊!那我们加一些小动物吧!”
在《老酒摇》这个童谣中,根据童谣内容出现的人物,让幼儿进行人物扮演,
根据童谣内容进行一问一答,同时还根据童谣里的鸭鸭、鸡鸡,小狗狗进行一些方言内容的创编,通过制造一个良好的情景来让幼儿表演童谣,更好的掌握童谣的内容。
2.音乐活动中:绍兴音乐游戏
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于音乐歌词的记忆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童谣内容丰富,节奏感强,幼儿很容易被童谣所吸引,并且掌握字词的速度也会较快,通过方言童谣的艺术创作可以帮助幼儿体会节奏感,韵律感。
幼儿学会《荷花荷花几月开》这个童谣之后的一天,播放荷花荷花几月开的童谣视频和音乐,先拍手,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时小朋友们都摇摇头,等到二月开的时候,小朋友的都张开手掌做小花状态。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进来。
3.游戏活动中:
在体育游戏中也可以使用到我们的童谣进行游戏,幼儿可以在念童谣的过程中开展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一遍根据童谣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既可以满足幼儿的语言需求,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与身体素质。
如:《跳皮筋》活动中,莉莉在家学会跳皮筋之后,在学校主动约其他的小
伙伴一起来进行跳皮筋的游戏,莉莉首先拿出两个小凳子,把皮筋的两头系在凳子上,然后跳给其他的小朋友看,一边跳一边唱马兰开花二十一,一起进行跳皮筋的游戏。
(二)线上活动彰显优势
绍兴方言的学习不仅仅可以帮助幼儿在五大领域方面取得进步,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到绍兴的一些传统特产,绍兴文化内容丰富,不单单只是体现在一个方面,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但幼儿对于这些内容其实并不了解,通过童谣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绍兴特产,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黄酒是怎么制作的?梅干菜怎么吃?通过学习绍兴方言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绍兴特产,拓宽幼儿对绍兴文化的认知方面。
1. “云上”参观
很多参观活动不能真实到现场,笔者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云上”参观——湖塘黄酒小镇。请家长利用手机,通过“钉钉”直播,向幼儿展示了整个绍兴酒的制作过程。
2. “云上”小戏台
传统的绍兴文化-莲花落,莲花落时绍兴特有的方言艺术活动,主要采用传统的绍兴方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唱腔朴实流畅,具有绍兴的生活气息,这些曲艺事业值得被传承。通过让幼儿学习方言,便于更好的理解绍兴文化,继承绍兴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播绍兴文化,保留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1)创设舞台,搭建“小戏台”
柯桥区浙光幼儿园“礼仪园本课程”,园内就有一条长廊“爱我绍兴文化长
廊”,环境充满了绍兴文化气息,所以笔者利用这条长廊,创设为“云上”小戏台,孩子们就可以在这里进行直播活动。
(2)自制演出票
舞台准备好了,孩子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孩子有观看演出、电影的经验,
纷纷说“我们去看演出都要有一张演出票的,我们也一起来制作一张演出票吧。”因此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了自己独特的演出票,最后通过投票决定使用其中一张为正式演出票。
(3)出售演出票
作为演出,必将有观众,所以孩子们就自发地向家长、其他老师分发了小戏
台观影票,邀请爸爸妈妈、其他班级的老师一起来观看线上、线下的小戏台演出节目。
(4)“云上”小戏台线上线下联合展演
【案例点评】
通过绍兴方言一系列课程活动开展,增强了幼幼之间和亲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也提高了幼儿语言学习能力,幼儿从之前的不怎么懂说方言,到后面的流畅表述,还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多绍兴方言。通过学习方言还给了幼儿另一个学习和游戏的机会,方言也可以很有趣和好玩。但在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学中发现这些传承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课程较少,幼儿园开展的相应活动也基本没有,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园和教师也应当给予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有关于方言的活动和教学,把方言的深层次价值融入课程安排之中,开发出更多适合本土游戏策略,更好的传播和传承绍兴的民俗文化。
“互联网+ ”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新媒体新技术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如虎添翼,可以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教育教学的云平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课堂参与度,获得直接而深刻的体验,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借助于新媒体教学,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可以激发幼儿对学习兴趣,也能简化教学程序,让教师轻松备课、讲课,让幼儿积极快乐地参与课堂。
老师们对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的改变,都尝到了其中的甜头,积极参加探索的活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技术水平的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多屏互动教学技术的操作使用十分熟悉,并且将技术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发挥引导作用,使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实现技术对课程的推动和提升。总而言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传统观念被迅速打破。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结合,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正是利用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多屏互动为教学活动带来了“化难为易”的积极效果,有效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