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专区 教师文章

借信息技术平台 创‘随性’的精彩

  • 2020-09-14 08:45
  • 阅读 7233
分享到:

借信息技术平台 创‘随性’的精彩

——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童味国画”实践创新素养新探

夏履镇中心小学  郑海燕   

【内容摘要】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声像、影视、虚拟情景等优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美术课堂更有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更灵活,教学效果更高效。本文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景物出发,借信息技术平台,以情境创设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从“随性”的绘画特色中寻找到独特的笔墨韵味。通过做一节微课、上一次公开课、说一节课、制作一个精品课程,经过美术社团、拓展性课程的课堂进行实验,使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并对儿童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儿童国画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微课 经典范例 精品课程 随性 实践 创新素养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年轻一代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日益高涨,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老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在“童味国画”这一课题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以发展学生实践创新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实践探究,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氛围,促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分析教学困境,借助信技平台,确定研究课题

忽视兴趣爱好,压抑孩子的个性。

长久以来,有的老师已习惯了让孩子欣赏范画、临摹范画。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闭门造车式的方式,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按着老师的要求,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缺少创意,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忽视情感体验,压抑孩子的创造性。

部分老师对孩子的画没有读懂,随便看一眼,就马上凭着自己的经验下结论。经常有孩子拿着自己的画,乐颠颠跑到老师面前,兴奋地要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画,可是有的老师还没等孩子说完,就说:“这太简单了,不行,重新画!”孩子只好垂头丧气回到座位重新拿起画笔,可这时候他是多么的不情愿,他的积极性还会那么高吗?他还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吗?

忽视评价要求,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教育学生的好机会,但由于课堂的安排,常常忽略了。学生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学生,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

经过多次分析、探讨、借助信息技术的比对学生学习国画的现象,我们最终在国画教学中倡导“童味国画”这一课题。

二、确定根本任务,借助信技平台,创设“随性”情境

童味国画,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儿童味道的中国画,是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根据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和认知程度产生的简单的国画。童味国画对构图和形式都没有严格的标准,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主要目的是培养、鼓励儿童使用毛笔、墨汁和宣纸来掌握初步的笔墨技巧,以提高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表达儿童世界的纯真烂漫、简单质朴与稚拙可爱。奇妙生动的笔墨技法、丰富多彩的国画世界,孩子们耳濡目染,体会到中华民族国画的神奇,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在这一年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小学低中段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儿童国画,并对儿童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说明学习儿童国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在引导孩子放松大胆地表达感受,利用绍兴水乡、石板桥、白墙黑瓦、田园风光、乌篷船等各种有利资源,带着学生多观察、多写生、多尝试,从身边熟悉的景物出发,借信息技术平台,以情境创设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从“随性”的绘画特色中寻找到独特的笔墨韵味,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儿童国画的绘画技巧,少了很多其他儿童画中材料的束缚,更适合学生作画大胆,构思夸张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信息技术平台的各种优点,将“游戏”融入美术课堂、将“微课程”融入美术课堂、将“经典范例”融入课堂、将“精品课程”融入课堂等四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做一节微课、上一次公开课、说一节课、制作一个精品课程,经过美术社团、拓展性课程的课堂进行实验,使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并对儿童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儿童国画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很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通过活动设计,借助信技平台,激发创新实践

现阶段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为了学生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科育人内涵的挖掘,将美术教学内容做成微视频、微课,在课堂中、或在空中课堂上、或在拓展性课程中,让学生在“玩一玩,想一想,画一画”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等素养。

运用信息技术,将“游戏”融入美术课堂

作为刚刚研究的教改课题,儿童国画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实验,引导孩子放松大胆地表达感受,利用学校周边的设施“一钱太守馆”和绍兴水乡、石板桥、白墙黑瓦、田园风光、乌篷船等各种有利资源,带着学生多观察多写生多尝试,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借助信息技术中的音乐播放,以创设或舒缓柔和的、或高亢激烈的情境和游戏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从“随性”的绘画特色中寻找到独特的笔墨风韵。以“彩墨游戏”为例:我认为巧妙的导入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本课的导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个小点点,要带它去旅行,走过田野,跨过小溪,穿过树林,爬上高山,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旅行,口渴了喝口水,继续往前走;同学们,你有小点点吗?你愿意带它去旅行吗?好,现在就由同学们带小点点去旅行了,等学生拿起笔时,前面的场景我再复述一遍,然后响起了音乐,这时,我就悄悄地继续引导学生:小点点在路上听见动听的音乐,就跟随音乐旋律跳起了舞,在这里我给他们准备了两首音乐,一首是节奏强烈的,一首是节奏平缓的,让他们跟随音乐节奏画出各种线,然后继续:小点点在路上还碰到了许多小石子、大石头,”学生根据我创设的情境,画出了各种点、线、面,这时我就问他们,画的舒服吗?画的开心吗?学生会大声地回答,画的太舒服了,这里引出了课题“游戏”两个字。然后引导学生用各种颜料,也像刚才画点、线、面一样去画,或者更大胆一些去表现,这里我用了节奏强烈的音乐,让学生更加疯狂地画点、线、面,然后观察色彩的变化,引出课题《彩墨游戏》。因此,本课在导入部分就强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运用信息技术,将“微课程”融入美术课堂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将美术教学内容做成微视频、微课,在课堂中、或在空中课堂上、或在拓展性课程中进行教学,以此来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本校重视学科之外的课程开拓与研究,通过开设跟美术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和生动活泼为主,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以《彩墨游戏》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些课堂上比较难操作的环节,我就将它做成微课,发在柯桥区的微课平台和教育资源平台上,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看,教师进行讲解,也可以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观看,然后进行制作,并将作品上传。我还在柯桥区的空中课堂上,上了一节《悠悠石桥》的绘画课,考虑到在拍摄空中课堂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就在上课前录制好绘画石桥的视频,以方便学生在家中电脑旁边看边画。

运用信息技术,将“经典范例”融入课堂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而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美术课堂实际教学中,欣赏教学也常常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而此时的范图作品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赏,它具有表现内容与方法的启示性,创作表现兴趣的激励性,创造思维的拓展性、它通过欣赏—创作—再欣赏而完成美术创作的全过程。以《彩墨游戏》为例,出示名家名作,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尝试、归纳名家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看一组吴冠中的作品,与同学们刚才画的画作比较?学生马上回答,画家的画比我们画的要满、要整齐,他们的线条比我们的细,色彩比我们的要漂亮,学生说出很多的不一样。在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1)画家是怎样作画的?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学生马上说出画家们在作画时的心情很轻松很快乐,所以画出来的线条很流畅、活泼自然。2)分析画面中的不同语言——点、线、面。我是这样提问的:画家们用了怎样的点、线、面?然后欣赏小朋友的作品,观察墨色的变化。你觉得小画家们在作画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们又用了怎样的点、线、面呢?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分析画家与小朋友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运用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融入课堂

在研究本教改课题时,我将“童味国画”拓展性课程也融入到了本课题中,将它们融为一体,也使我的教改课题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在设计这个课程时,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是从童味国画的起源开始,一步一步的深入,慢慢地增加难度,一直到对柯桥景区的实践与创作,对绍兴水乡、石板桥、白墙黑瓦、田园风光、乌篷船、名人名城等各种有利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实践与创作能力。在这一年的研究中,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了长远的进步,这也从反面反映了教师在这两学期中,活动的开展与调整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更说明了儿童国画是很适合低中段的学生尝试,相信通过以后的活动,孩子们一定会对儿童国画技能的掌握越来越好的。

实践证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光、色以及微课、空中课堂、拓展性课程等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悦;通过“童味国画”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基本的国画技能,绍兴水乡、石板桥、白墙黑瓦、田园风光、乌篷船等各种有利资源,给予学生全新的感受。“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创意实践”的创作实践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童味国画”与传统国画的融合,提升了绘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学生作品充满童趣、童味,富有新意,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年。

3.教育部《中国美术教育》2018第五期。


上一篇:《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下一篇: 线上暑期特训-信息研训我们在行动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