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起来,才不觉得难——俞海燕《梦想的力量》点评
- 2019-06-19 08:24
- 阅读 4709
“用”起来,才不觉得难
——俞海燕《梦想的力量》点评
◆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 俞东江
刚才听了俞海燕老师执教的《梦想的力量》,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俞海燕老师是秋瑾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事务繁杂,她每天都很忙碌。这次天天智慧课堂的录播课,是她主动要求的。这种精神值得许多年轻老师学习。
为了上好这堂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俞海燕老师多方请教,反复操练,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得十分娴熟,几乎找不到“失手”“失误”的地方。说到底,信息技术在于运用,不去用它,光是嘴上说说,等于空话。只有用起来,才会觉得“不难”“不复杂”,而且好用,用了有效果。经常使用,不断操练,信息技术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开来,每个老师都用起来了,信息技术也就没有那么神秘,没有那么困难了,说闲话的人也就少了。
回顾俞海燕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说说自己的梦想,让孩子们直接把自己的梦想写在平板上,通过“弹幕”达到共享;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用上了“抢答器”,这个玩意孩子们喜欢,最先抢答的孩子就像获得了冠军;读词语也用了“抢答器”,还用上了“聚光灯”;学生填写阅读卡时,老师开启了“倒计时”,填写完阅读卡后,老师让孩子们拍下自己的阅读卡,然后上传,一方面可以了解全班孩子的填写情况,另一方面也便于孩子们比较与交流;在写话练习中,老师没有让孩子们写在课本上或作业纸上,而是直接写在平板上,然后“弹幕”,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回到语文课本身,整堂课也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说说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读读瑞恩为了梦想努力行动的句子,从不同的角色写写对不同人物的话语。这些都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
但总体上,这节课语文的“味道”还是有所欠缺。这也是当前不少语文老师的“通病”,只关注课文“写什么”,热衷于课文人物的思想、精神、品质的挖掘,而忽视了课文“怎么写”,淡化了课文的语言文字。比如《梦想的力量》这节课,老师关注的是“谁的什么梦想”“这个梦想是如何实现的”“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关注的是课文人物的同情心、爱心、善良的心、执着的心,以及勤奋、超强的行动力。这些内容关注得多了,语文课就容易偏向“品德课”“德育课”“人文课”。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语习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语文课里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另外,信息技术运用环境下的语文课还得注意信息技术与语文“恰到好处”的结合或融合,不能因为要用上某种信息技术功能而淡化了语文的学习过程,省略了课堂的现场生成。比如今天的写话练习环节,我发现学生写的话语都很短,都只有一句话,都是不需要深度思考写出来的话语,难道仅仅是为了用上平板、弹幕这个功能?所以,这个环节有必要给孩子们多一点的写作时间,写个两三行、三四行,用上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弹幕后,教师不要急于念孩子们写的话语,要让学生自己来念,问问学生,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你要对谁说,交流后适当地进行点评。这样,写话练习就有了“过程”,有了思维深度,有了训练的价值。
天天智慧课堂给老师们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运用的平台,许多老师通过这个平台学到了信息技术的本领。但我也希望,我们在关注信息技术运用的同时,还得关注学科特点、学科本体,真正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019年6月5日星期三)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