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作风帆济学海 “放”引航程渡彼岸
- 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 2017-11-03 20:22
- 阅读 4724
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陈荣根
【摘 要】学生善“仿”、教师敢“放”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仿”,就是教师扶持,学生“学步”;“放”,就是教师放手,学生“走路”。要由“仿”到“放”,而且要大胆地“放”;两者以“放”为主,有机结合,让学生“仿”有收获,教师“放”有收效。
【关键词】“仿”、“放”;自主学习、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仿”,让学生在“仿”中活跃思维,获得灵感,培养其模仿力、概括力和变通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教师本身敢“放”,让学生在“放”中自主学习,获取智慧,进一步提高其概括力,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其语文能力。现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举措。
一、学生善“仿”,“仿”作风帆济学海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模仿力是很强的。所以,教师的一手好字,一个好句,一首好诗,或书中的一个妙句,一段妙语,或按提示句概括课文内容等,都可以让他们“仿”,而且要正确引导他们善“仿”。古代的“对课”,其实就是一种“仿”;正是这种起步的“仿”,奠定了古代名人扎实的文学功底,铸就了他们撰联赋诗著文的辉煌。我们应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使之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然而,“仿”并非一成不变的“照样画葫芦”,而是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变通,有所创新。毛泽东主席曾说的,三十六计“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中的“阳谋”,是“阴谋”的反义“仿词”,是特定语境中赋予特定含义的一个词,非常巧妙。他还“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作了一首乐观昂扬的“咏梅词”,可谓一种变通创新的仿作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仿写,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增强他们的模仿力和变通力。仿,可以是顺意的,也可以是逆向的。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我们可以这样仿(不考虑押韵平仄):“问君能有几多欢?恰似满园春花向阳开。”这就是变通的逆向的仿。而更多的,则可以顺意的、灵活而有所创新的仿。对此,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1、精选课文语句,按其句式仿句
这类仿句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模仿力,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有所创新而变得清新优美。如:
(1)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春》。仿:活动活动关节,锻炼锻炼身体。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仿:朋友之情不在宴,在乎相互帮助也。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安塞腰鼓》。仿:清泉一样,是悠扬的琴声;黄莺一样,是清脆的歌喉;流萤一样,是轻盈的舞步;彩霞一样,是灵动的水袖;柳丝一样,是柔美的身段。(越剧)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不必说蔚蓝的晴空,黛绿的远山,明澈的溪水,碧嫩的庄稼;也不必说鸟儿在蓝天上飞翔,轻盈的蝴蝶扑扇在花丛中,勤快的燕子啄着春泥悄然从田间直窜向主人家里去了。单是村头那小小的花圃,就有无限趣味。
每当要求学生联系课文进行仿句练习时,他们总是很投入,也仿出了不少佳句妙语。
2、概括课文内容,纵横联系仿句
这类仿句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概括力和变通力,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简约凝练而变得齐整美观。
如纵向仿句,即概括同一篇课文内容续仿成对偶句:
(1)误会只因少理解,融洽尚需多沟通《羚羊木雕》。
(2)两支结婚花烛点亮坟头,一幕异国情谊演绎悲壮《蜡烛》。
(3)钱钱钱,至亲成陌路;悲悲悲,人心竟自私《我的叔叔于勒》。
再如横向仿句,即概括不同课文内容续仿成对偶句或排比句:
(1)读《山市》,知海市蜃楼;读《童趣》,品物外之趣;读《散步》,懂敬老爱幼。
(2)反思仲永,痛心才华泯然《伤仲永》;阅读木兰,赞赏孝女美德《木兰诗》;观察昆虫,思考社会人生《昆虫记》。
以上两种仿句只是作了一些变通,其实质是一样的。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不会搞错。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续仿,效果不错。另外:
大胆和机智,让恶狼成笑料《狼》;误会和臆断,让乐趣留悔恨《猫》;挫折和打击,让丑鸭变天鹅《丑小鸭》;图利和弃学,让神童变庸人《伤仲永》;听劝和学习,让粗人懂谋略《孙权劝学》。
这种仿句要找出文章故事的因果关系,然后用恰当的词句串编起来。还有:
(1)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懂得了“战胜一个个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的道理;读《白兔和月亮》,我领悟了“拥有巨大的利益,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哲理;读《乌龟和老鹰》,我认识了“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的真理。
(2)阅读语文开卷有益,积累知识智慧横溢。读书好比旅行,在旅行中,你会看到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机智勇敢的威武英姿(《木兰诗》),你会感受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的口技魅力(《口技》),你会听到《黄河颂》那气势磅礴的雄壮旋律(《黄河颂》),你能仰见“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邓稼先》),你能感悟端木蕻良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的豪迈誓言(《土地的誓言》),你能体会探险队员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伟大的悲剧》)。
以上两种仿句也是大同小异而已,要求学生看清题目把握好。
实践证明,这些引导学生仿句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给学生“仿”的收获,因为它不但使学生熟读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模仿力、概括力和变通力,增强了他们运用语言的悟性,这悟性就是灵感,也是一种语文能力。
二、教师敢“放”,“放”引航程渡彼岸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②如果说上述的“仿”是教师扶着学生“学步”,那么,“放”就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即让学生精读课文,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而且要摆在重要的位置。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提倡“仿”,但一味的的“仿”是不妥的。我们要在引导学生“仿”的基础上,给他们以自由驰骋的天地,真正提高他们的学识才华。换言之,要由“仿”到“放”。“仿”是一种手段,有其值得肯定的可取之处,而“放”才是目的,更有其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仿”好比给学海之舟挂风帆,“放”就是引领学生扬帆起航,努力驶向洒满智慧的光辉灿烂的彼岸。由“仿”到“放”, 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应试而放不开手脚,这是不好的。笔者在此之所以强调“放”,目的就在于呼吁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化死板读书为灵活参与、灵活实践、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③这里新课标所指的“语文实践”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学语文的尝试与实践活动。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曾说过:“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④因此,教师要敢“放”,要相信学生,“放”给其自主学习和创造实践的机会。
当然“放”并非放羊式的放,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检查的放。对此,笔者是这样做的:
1、巧撰章回标题,简括文章内容
章回式标题源自我国明代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章回体小说分为若干回,每一回都有向读者揭示主要内容的题目,即“回目”。这些回目多是工整的对句。用章回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概括力强,字数整齐,音韵合拍,对称美观,给人以人耳目一新之感,值得一试。
每当讲课时,笔者总要求学生认真探究课文,自主参与,让他们用章回式标题概括课文故事或重点内容。其实,这是前面对偶句式“仿”的深化,即前面是按示例的续仿,在此说的是无示例的上下句自撰,要求自然高了不少。但因学生已经有了“仿”的铺垫,故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就比较容易写好。
如,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甲说:“老师,我写了一句,您看怎样?丁举人中举耀武扬威,孔乙己潦倒低声下气《孔乙己》。”我当即表扬了他,于是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学生乙说:“恶狼狡猾算计,屠户机智除害《狼》。”学生丙说:“我也写了一句,揭示昆虫习性,谱写生命乐章《昆虫记》。”
对于学生的成功,笔者总是表示认同赞赏,积极鼓励。因此,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效果也不错。
2、探究文章启示,撰写读后感悟
“放”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魏书生先生曾说过:“请老师讲课的时间省下一半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⑤为此,笔者总是让他们熟读精读课文,然后交流讨论,发表看法。只要有道理,笔者都加以肯定,加以表扬。如上《孙权劝学》时,一个学生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们要像孙权那样,善意提醒周围的人,包括亲朋好友,使他们积极向上。”而另一位学生接着说:“我认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是:吕蒙经过学习,学问谋略大有长进,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学问的人是令人尊重的,这从鲁肃拜别吕蒙母亲,与吕蒙结友而别可以看出。”这些学生说的都有道理,笔者就表扬鼓励了他们,并让全班学生将类似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记录下来。
除此以外,笔者还让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撰写读后感悟,效果也不错。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和概括力,还培养了他们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这就是大胆“放”的收效。可以说,“仿”能点亮学生的灵感,而“放”则可启迪学生的智慧。所以,要提倡“仿”,更要注重“放”,使两者相得益彰。
三、“仿”“放”结合,拓展延伸,付诸实践
语文教学不能只从文本到文本,而应当有所拓展延伸,付诸实践。拓展延伸往往是鲜活的知识,所以需要“仿”“放”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提倡“放”,要大胆“放”,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仿”了,这正如孩子走路,当他将要摔倒时,扶一把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主创作是一种“放”,但它最初的灵感来自“仿”。如果学生学习新知识或遇到困难时,还是需要“仿”需要“扶”的。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丰富的环节,它一般由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几个环节构成。⑥因此,语文教学要由“仿”到“放”,有时还必须由“放”到“仿”,两者交替强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感知、理解中达到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当然,这不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赋予创造性思维的巩固和运用。⑦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我们不仅要重视文本,还要注重拓展延伸,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因为,大自然是一部百科全书,生活处处有语文,一旦遇到新问题,那就需要以“仿”促“放”,即要“仿”得灵活,“放”出成效。简言之,就是要通过“仿” 和“放”,使学生在拓展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对此,笔者的做法是:
1、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这是一种通过课内延伸或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其知识面的做法。
如,以《假如孔乙己还活着》为话题,仿照作者笔下的有关情节描写,续写一段话;也可以《沁园春 雪》联系《沁园春 长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联系《谈骨气》,《核舟记》联系《核工记》,《马说》联系《马价十倍》,《狼》联系另外两则《狼》等,让学生学会比较和赏析。
这样做,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加强了横向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打开思维闸门,鼓励自主创作
有的学生对如何撰写温馨提示语不甚了解,笔者就以“楼梯非跑道,上下请走好。(校园安全)”为示例进行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之闸一下就打开了,他们纷纷动笔学写,而且写得很好,请看几个典型句子:
(1)安全记心间,请走斑马线。 (马路安全)
(2)自觉排队秩序好,主动礼让素质高。 (文明就餐)
(3)节约用水带个头,洗后关好水龙头。 (勤俭节约)
(4)小草要呵护,在此请留步。 (爱护花草)
笔者认为,这种点拨,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自主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有一次,快中秋节时,笔者随口编了一句“月饼”广告语“中心甜,甜心中”,要求学生也来说几句。不一会,一个学生说:“月饼圆圆,合家团圆。”笔者表示赞同,笑了,全班学生也笑了,但忽然又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样更好:月饼甜美,家庭和美。”大家都鼓掌了。
还有一次,笔者特意放手,要求学生分别给“粉笔”“橡皮”“飞蛾”“春笋”各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结果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不少学生也写得很好,请看:
(1)粉笔:为了播种知识,不怕粉身碎骨。
(2)橡皮:为了纠正错误,宁肯磨灭自身。
(3)飞蛾:为了追求光明,何惧灯火焚翅。
(4)春笋:敢于冒尖,积极向上。
这种做法自由灵动,随时可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绽放智慧之花。
如笔者为了鼓励学生诗歌创作,自己分别写了《梅》《兰》《竹》《菊》四首小诗,用以启发引导学生,其中一首《菊》是这样写的:
金蕊恋清秋,疏枝耐寒流。
一生无他求,惟把芳香留。
这下学生乐开了,笔者就抓住机会,来了一次诗歌自由创作比赛。其中学生王佳英的一首《咏菊》诗脱颖而出,请看:
菊篱稀斜花几重,疏枝倩影瘦嶙峋。
清奇高洁喻不新,别致雅韵画难成。
无意争春隐者志,冷落清秋高士心。
纵然泼墨勤磨字,未尽此物三分情。
另外,笔者还让学生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学写一事一议、周末随笔等,效果都不错,现不再一一琐述。
但无论如何,“仿”是为“放”服务的。待到学生的“仿”渐入境界时,就应当大胆“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平时笔者正是这样做的,而且觉得效果也挺好,大家不妨一试。
总之,引导学生善“仿”及教师敢“放”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仿”是基础,而“放”才是主旋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模仿力、概括力和变通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提高写作水平,最终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并引领他们登上前程远大的学海之舟,扬起理想的风帆,横渡光辉灿烂的彼岸!
【参考文献】
①《毛主席诗词》
②《叶圣陶教育文集》第4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
④《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第69页,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 1999.1
⑤《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第70页,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 1999.1
⑥《现代教育理论》第273-275页,扈中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⑦《现代教育理论》第274页,扈中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