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创新思维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 2017-09-28 12:11
- 阅读 4771
【内容摘要】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但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只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从“疑是问之源,问是创之始,创是思之根”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质疑的方法,见证学生创新思维成果的表现。质疑,让创新思维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关 键 词】 质疑 创新 思维
一、疑是问之源
古人把学习称为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问之源。那么什么是质疑呢?
所谓质疑,词面上的意思是指提出问题,即有根据地对自己的和别人的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问。在历史与社会课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并且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会时不时产生疑惑。这种好奇、疑惑,及由此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的过程即质疑。
但是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大多以“讲解式”、“问答式”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为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是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为接受知识服务的,。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听老师的讲授,老师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的讲解。实际上,我们恰恰忘记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简单事实,学生没有问题可问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二、问是创之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然而任何创新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具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型的学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问,如何质疑呢?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使学生知道从哪里着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1、从课题处质疑。初读时,对课题提问,学生就会特别留意这些重要信息,迅速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教材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课题、标题很多,抓住课题、标题质疑,往往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的质疑常见于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四单元和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六单元。如教学《干旱的宝地》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气候干旱的地区是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为什么称这里为“宝地”呢?这里有什么“宝”呢?又如在教学《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的时候,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沟壑纵横是什么意思?沟壑纵横还可以住人吗?住在哪里的?这些问题很好地抓住了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从难懂处质疑。很多学生读书畏难,遇到难题总是绕道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迎难而上,首先理清自己所遇到的是什么问题,然后,结合全文,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思考,或者找参考书,找同学讨论,总之,要下决心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语言与宗教》一课时,学生从书本中的图上得出了信息,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为什么呢?的确,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新生来说有点难,他们还没有学过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这段历史。于是,我给学生们提了一个词:日不落帝国。当时英国建立了海上殖民霸权,它的领土从英伦三岛蔓延到世界各地,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殖民者给殖民地的人们带来剧痛的同时,也将他们的文化部分传播了过去,要求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学习英国的语言。大家还记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吗?法国被普鲁士占领后,被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也不能再学习法语了,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3、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有些文章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常常是理解文章的一个突破口,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要随便放过。例如在教学《水上都市》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威尼斯这座水城建在海岛上面,木桩一直浸在水里,难道就不会腐烂吗?很高兴学生已经能独立思考,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记得当时我只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湿千年,干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具体的答案也是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查询之后才了解。原来水本身并不损害木材。真正让木材腐蚀的,是一些真菌。而这些真菌的孢子,普遍存在在空气之中。当木材中含水率达到23—31%左右时,会达到纤维饱和,超过纤维饱和之后,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会在木材上繁殖,然后不断地腐蚀木材。它们在木材中由菌丝分泌酵素,破坏细胞壁,造成木结构强度下降,是引起木材腐烂的真正原因。而真菌孢子恰恰在空气中有,水中少见。所以木材在水下才能千年不腐。感谢我的学生让我也学到了知识。
4、从逆向质疑。如果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经常做做逆向质疑训练,那么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将更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将更强。例如在教学《乡村聚落》一课时,学生对于沙特阿拉伯民居墙厚、窗小的特点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们逆向思考。沙特阿拉伯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如果当地的民居墙薄、窗大会怎么样?学生马上反应过来,那样要热死了,也会有很多热风,也会有很多风沙吹进屋子里。总之是为了适应当地天气炎热,风沙大的气候特点。在教学《气象万千》的时候,也碰到了格林兰岛的民居墙厚、窗小的特点。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墙薄就不能抵御寒冷,窗大吹进的都是冷风,要被冻死。类似的民居特点学生懂得了知识的迁移。就像格林兰岛民居的屋顶坡度大,是为了利于排水(排积雪)。
三、创是思之根
质疑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如同借助镜子观看自己的面容一样,质疑需要以换位思考所得的看法照镜子,审查出自己知识中的缺陷。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发散性则是我们质疑创新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1、质疑创新见证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考察问题时严格、准确,进行运算和推理时精确无误。例如学生曾对作业本中的题目提出质疑。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中的一个选择题P88“10.唐朝(公元681—907年)和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分别存在了( )” 唐朝的建立的年代是公元618年,而不是681年。也许题目的本身专注于年代之间相距的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年代的准确性。纯粹是数学题,而不是历史题。又如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中P53“七年级同学小郭某周六的生活安排如下:上午走路去游泳馆游泳,下午参加兴趣补习班。因为这天是母亲节,所以下课回家的路上去超市给妈妈买了礼物。晚上则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也许我们一直在关注着题目中小郭可能要遵守哪些规则,而忽视了情境设置的科学性。很显然,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故题目的开头周六与事实不符合,应该改为周日。
2、质疑创新见证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质疑能帮助学生大胆“生疑”即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专家权威的意见,教材也有可能表述不严谨。例如七上教材P6活动建议结合图1-5,描述图1-4中河流与道路的走向。题目的表述中“河流与道路的走向”意味着回答河流的走向和道路的走向。学生认为河流一般说流向,不说走向。教材表达不够严谨,应该改成“描述图1-4中河流的流向与道路的走向”。事后上网查询,流向和走向稍有区别,其区别在于研究河流的视野,河流流向不同河段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大体上会有个固定流向。河流走向指的是纵观整个流域形态,呈现出来的流域形态。流向有时与走向一致,有时不同。
3、质疑创新见证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如果学生能对书本中的知识或者生活中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思维的发散性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你只要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会给你创造奇迹。例如在教学《垂直的生计》一课时提出的,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关于课题得提问就有12个,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正在提升。其中也不乏有价值的问题,如(1)垂直和生计之间有什么关系?(2)垂直如何产生生计?(3)不同的垂直高度对生计有什么影响?等等。
当质疑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成为我们学生日常学习的一种习惯。我们不难看到,一颗颗创新思维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里种下,慢慢地生根发芽。等待我们收获的时候一定已经是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教师怎么教 学生才会提问》【美】丹•罗斯坦 鲁兹•桑塔纳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思考的力量》【美】保罗,【美】埃尔德著,丁薇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