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专区 教师文章

对孩子的“学习”要知其所以然

  • 2017-09-27 00:08
  • 阅读 4518
分享到:

老师:教授,现在有不少家长对3~6岁儿童早期学习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生怕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不学知识,到小学后会“吃亏”。虽然媒体对小学乃至后继各个学段的学生学习有过相关宣传,但对家长来说还是零星的,不能知其所以然,不了解其中的教育规律。而您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可以从比较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更深刻、系统地对学前教育价值及儿童早期学习提出一些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家长多角度审视自身对于孩子学习与发展所持有的观念和行为,提高育儿信心,自觉抵制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吴 刚:是的,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规律有正确的认识。我认为学前教育有三大基础,即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先来看生理学基础。人的认知活动主要是指记忆、学习、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即人的学习活动与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这些组成了人的神经机制。了解认知神经科学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认知活动或学习活动的神经机制。再来看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学前教育,是研究孩子出生后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如何获得心理发展。最后看教育学基础。教育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有强烈的内在联系,个体早期经验发展不仅会直接影响其后继学习,而且这种影响有滞后性,并不是进入小学后马上会显现出来,可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被发现。教育学问题比其他学科更复杂,原因就在于它对个体进行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

综合这三大基础看,孩子学习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是要踩准步点,结合其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律,找准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起步时间和起步点。就此而言,当下不管是超前学习还是消极教育,都是违背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的,因而也一定是无效和无益的。


“会”与“不会”是孩子学习的衡量标准?


老师:记得有一本书中曾提到,脑科学研究表明,每一名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天才,但为什么到后来学习时有的聪明、有的困难呢?因为在他生命的头六年,成人磨灭了他的天资。当前还是有些家长将“会”与“不会”看做是孩子学习的衡量标准,而且要的是即时结果。吴教授您怎么看?


吴 刚:您说得很对,学习是人不断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能力、思想、情感的变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有些家长今天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恨不得孩子立刻就能准确地认读,如果孩子不会读,家长就认为学习没有效果。其实未必,人的大脑就像一个黑箱,它的变化是一个内在的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和“酝酿”,而且这个过程我们是看不见的。孩子的学习是在内部酝酿并不断产生新的发展变化的,如果通过外部行为的变化来推测,在时间上一定会滞后。这样的情况并不表明发展的滞后,而是被发现、被显现、被了解的滞后。为此,成人不能急于想要看到孩子学习的结果,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如何显现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后续发展获得更好、更快、更丰富的效果而打基础。我的观点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成人需要“慢的坚持”,合着孩子发展的节拍进行


如何科学地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老师: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社会关于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EarlyChildhood Care and Development,ECCD)有一个各国政要共同签署的《世界儿童宣言》,提出“ECCD的目的是合理地激发幼儿并且强化幼儿生长的环境”。该项目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发展包括生物决定的特征展露和学习进程两个方面。学习是指通过经历、实验、观察、反思和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以及形成习惯的过程。幼儿身体的生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或者有助于今后的学习,或者阻碍今后的学习。”这也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科学地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吴 刚:人出生后,脑重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丰富,使大脑真正地变化发展,我们称之为可塑性。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是0~6岁,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可塑性逐渐降低,改变的可能性也逐渐降低。换言之,0~6岁给予孩子的教育是影响最深刻的,也有研究表明15岁之前的教育比15岁之后的教育影响更大。

孩子的早期经验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应该给予学龄前儿童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切的呢?我认为,孩子的早期学习离不开有条理的刺激和有意识的引导,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丰富多彩且有条理的环境。其二,有经验的指导者。其三,孩子之间的交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正好具备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幼儿园有别于家庭、兴趣班的特点。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孩子有设计意图的活动,给予孩子有意识的环境引导,让孩子学会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探索、保持好奇心、产生变化,这就是学习。家长也可以借鉴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和孩子一起学习,积极观察和了解孩子,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老师:孩子是在活动中发展自身经验的,孩子参与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成人设计的,一种是孩子自发的。这两种活动都有效但不一定都有益。您所说的,提供孩子有意图的活动,这是基于对幼儿需要的研究之上,也是幼儿园一贯强调的。我认为,家庭教育中现在最缺少的是孩子自发的游戏。我曾在幼儿园发动家长开展“周末家庭小组活动”,就是让父母为孩子创造和同伴共同游戏的条件,效果非常好。这些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大学了,还记得儿时玩的情境,家长感慨地说“得益匪浅”。


吴 刚:这种做法很好。孩子在与环境的接触中,除了与成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同伴的沟通互动。这种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可能成人是难以理解的,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很难被发现。因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语言,他们在交流中发展、变化,虽然成人可能觉得费解,但这并不妨碍孩子在不断成熟。通过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将幼儿园的学习延伸到家庭中,形成家园对接,促进家园共育的构建。


老师:孩子的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孩子的学习,不仅需要在节奏上,也就是发展阶段的合拍;还要根据孩子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律,掌握孩子学习的特点来进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适切的环境,即幼儿园和家庭为孩子提供有条理且有设计意图的环境。


上一篇:别让你的梦想,只是梦想 下一篇: 不听话的孩子怎么教?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