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专区 教师文章

恰逢,《论语》

  • 2017-09-26 00:13
  • 阅读 4243
分享到:


书架上高高叠起一套古朴的《四书五经》,朋友来访时,我常自嘲是装点门面的,因为扪心自问,我只是草草翻阅过,要说细细品读,想来还真没有过。缘起于无聊之际,网上搜来《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当即被她的滔滔不绝,幽默又不是睿智的现代解读给吸引了,很多生活例子让我豁然开朗。便兴奋又惴惴地拾起了我的“老朋友”,轻轻掸去了上面的灰尘,想一路探寻……

可能是“职业病”,一翻开论语,细细回味孔老夫子的妙语,竟能和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起来,给刚参加工作的我“当头一棒”,豁然开朗。原来,为师者,当如此:

当:严于律己,树立榜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特别注重自我修身精神。曾子在晚年审视自己时就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的“传,不习乎”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把他理解为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教师自己是否反复斟酌了。这里表现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严谨性。想到我常因工作繁杂而没有细究文本,不禁汗颜。

除了在教育工作中严于律己,孔子更在学习生活中给众学子做好表率作用。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孜孜以求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诲人;一生躬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时时自我反思,孔子以高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将自己塑造成“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学子心中树立“高山仰止”的崇高地位。因此,孔子才有自信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当:师爱关怀,公平对待

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和他的学生间亦师亦友,情同父子,相互扶持眷顾,建立了深厚情谊,表现了温暖深沉的人性人情。特别是孔子真挚的师爱关怀,常常让读者动容。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论语•先进》)孔子哀痛、惋惜之情令人无限伤感。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多么温暖,多么真挚的师爱鼓舞。像这样的教学生活情境在《论语》中比比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的师爱是“大爱”,他能公平对待不同德才的学生,尽管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就是孔子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的最好体现。孔子真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贯彻着爱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赞可夫曾说过:“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自己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教师的不公平待遇,不仅会伤害到孩子,而且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在生活中,成绩优秀的、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常常能得到老师的喜爱,很多工作、机会有意无意的也会留给这么些“尖子生”。 想起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呢?

当:教育有法,民主平等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总结出了许多具有社会前瞻性的教育法则和方法。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行,了解学生,孔子往往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每个学生的特长及优缺点。《论语》中多处记述,如 “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求也艺”(冉有多才多艺),这是对学生优点的评价;“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由也喭”(仲由较鲁莽),这是针对学生性格方面的缺陷来说的;“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这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果。正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这些灵动多变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孔子还特别注重启发式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先进而智慧的教学方法常常让人心生敬佩。

智慧的教学方法要依托开放、智慧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孔子还特别强调师生民主平等,积极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比如,《论语》中有这样几个教学场景: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宽容、民主、多元的价值观,使师生之间“和而不同”,在宽容和谐的氛围中保持了教学相长,快乐和谐的情境,谈天式的教学方式,自然中不失真诚,率性中充满智慧,这是孔门师生间最真实的教学场景。

是啊,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思考自己的学生的,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育真正为个人服务的感动和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把苦学,逼学,怕学,化成了乐学,自学,爱学,如痴如醉的学。教育生活中,我经常扯开嗓子对孩子们三令五申,往往收效甚微。读到此,我不禁想是不是我没有“对症下药”,才把自己与学生扯入了一个无奈的漩涡。

 

合上《论语》,良久回味,那一言一行,一场一景,不在诉说着古老的真谛。感谢这次邂逅,让我顿悟,也让我再次启程……

上一篇:老师,给我们换个座位! 下一篇: 千万别把孩子教养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