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点批注,让思考留痕
- 2016-12-14 15:07
- 阅读 4792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是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主宰着课堂,其他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成了旁观者。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兴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露自己的思想与心得?我尝试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有了些许体会。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给课文作批注,在文本中留下思考的痕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个人认为不失为一种阅读教学的好方法。
批注的方法有多种: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在语文学习中,我让学生写的一般为感想式批注。在时间安排上,给课文写批注既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时,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并且可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批注式阅读,为学生的文本细读打开了又一扇窗。
批注有助于学生认真预习。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外乎认识字词,理解意思,读通课文,思考课后习题等一些非书面作业,课上也难以检查。给课文写批注作为预习内容之一,势必使学生认真进行预习,因为只有读通了才能读懂,才能有感而发写批注。课前预习式批注,旨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充分的准备。预习时的批注主要是学生初读文本时的粗浅感悟,或幼稚、甚或不太正确,都无关紧要,只要学生用心去思考了,就是值得鼓励的。
批注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一般课堂上的提问,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不多,这就导致学生大多停留在浅表性的阅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因而回答质量不高,用语不够规范。写批注再交流,让学生有较多思考的时间,在口头表达前先进行书面表达,整理语句,使回答更规范、表述更完整,感悟更深刻。
批注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问式的课堂,常常是一人回答,其余静听,久而久之,一些学生乐做听众,懒得动脑思考,效率较为低下。让学生动手写批注,迫使学生动脑又动笔,写批注后交流,又可有多种形式:单独交流、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加大了信息交流量,更多地分享了同学的思想,产生了更多的思维碰撞。
批注有助于阅读的个性化。“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文也是如此。学写批注,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提问式学文,学生之间的思维干扰较大,同一个问题,前者的思想往往会影响后者的回答与思考,常常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批注有助于复习巩固。课本是复习的主要抓手。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关注写着的批注,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批注有助于课外阅读。自己在阅读文章时常有这样的感受:一本书读完后,总是感觉没有真正获得什么,真正在脑子留下什么。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因此,我建议一些优秀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尝试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想。这样印象肯定会更深些。如果有机会再把这本书读一遍,一定又有新的收获。正像《走遍天下书为侣》中说的那样:“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多读、勤写,才能把书读透,才能有所积累。
当然,引导学生学写批注,教师要做足课前功夫,不光要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必要的时候,给学生看看批注的示范……在批注的形式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词语可以,片断也无妨,但求写出真性情,流淌真感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在文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让感悟在笔尖流淌。批注式阅读,让学生一举而多得。让批注式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一种习惯,一道风景!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