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科平《多方链接,让深度学习有效展开》

  发布时间:2018-09-10 12:21 栏目:教师文章 作者: 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点击量:5730   【公开】

——部编本二下年级第六单元《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季科平

《雷雨》是部编本二下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仅175个字,它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夏季时节的雷雨景象。文章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逼真,一场雷雨犹在眼前。如何让儿童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解读“雷雨”的文字现象、篇章现象以及语言现象呢?我认为展开多方链接,为儿童编织一张学会学习的网,十分有必要。这样学习就不会如蜻蜓点水般地停留在表面,有机会真实经历,逐层推进,才可能让深度学习有效展开。

一、链接学情,解读“雷雨”的文字现象

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从古老的象形文字开始,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积淀,唤醒孩子对文字的感觉和热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

《雷雨》这一课中,要写的生字是8个:雷、乌、黑、压、垂、户、迎、扑。一上年级时学生已写过“鸟、里、尺”字,所以再学“乌、黑、户”的书写就比较简单。一上年级写过“土”字,一下年级学过“厂字头”, 再学“压”的书写也就减少了难度……通过这样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课比较难写的就是“垂”和“迎”字,特别是“垂”字。而“雷”和“雨”字同时出现在课题中,便有了深度学习的必要。所以第一课时我特别关注的就是“雷、雨、垂”这几个字。

课始,我利用雷雨交加的音频先声夺人,让儿童静下心来聆听大自然的雷雨声,通过声音初步感知雷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仿雷声、雨声来积累象声词:轰隆隆、哗哗哗等。然后紧紧扣住“雷”“雨”这两个字,直击字源,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文字现象。让学生知晓:老祖宗通过雨点的样子造出了“雨”字,通过字形告诉了我们“雷”的意思。然后继续引导孩子比较“雷”和“雨”,辨别“雨”字和“雨字头”。师生一起发现当“雨”字变成“雨字头”时,“雨”字长长的一竖变成了短短的一点,横折钩变成了横钩。雨字头就像一顶大帽子,戴在“田”字的上面……看清楚了,说明白了,就请孩子自己写写这个“雷”字。相信这样的文字现象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悄然地在孩子心间播下一颗热爱汉字的种子。

“垂”是这一课中的四会字,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如果我们不能巧妙地加以突破,很多孩子课后照样还是写不好这个字,不能体会这个字的妙处。课堂上,我采用“动作演示法”“动画引趣法”“图画引趣法”等方法来理解生字“垂”,让学生知道:“垂”就是东西的一头直直地挂下来。在这里,蜘蛛直直地挂下来是为了……这样的过程让儿童自然地理解了“垂”的意思,同时通过链接“垂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内化儿童的理解。这个字横的笔画特别多,孩子特别容易搞错。我巧妙地运用辅助线提醒,让孩子发现横的长短、横的间距、横的位置等等。然后让孩子帮助老师找到起笔的位置,看老师范写这个字,并跟着老师一起念儿歌:“短撇来带头,短横紧跟上,长竖直直挂中线,长横躺在中线上,两竖短短两边立。一横稍比一横短,最短还是第一横。”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自然明白了书写的注意点,再提笔书写便不再有畏难情绪。通过现场观察、作业收交统计发现,92.9%的孩子都能写好这个字(其中有1个孩子字写得偏小,有1个孩子写错了字笔顺)。

面对不同的学情,展开这样有区别的深度学习,让文字生动起来,有趣起来,可爱起来,自然也就触动了孩子心底对文字的的那份敏感和那份柔软。

二、链接资源,解读“雷雨”的篇章现象

篇章结构是文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好比人之骨骼。没有合适的篇章结构,优美的文章便不复存在。《雷雨》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篇章结构非常清楚,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展开了生动的描写。而且课后作业的第一题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可见,我们无法回避这一课的篇章现象。对于篇章结构的思考,往往是人的抽象思维在起主要作用,但二年级的孩子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链接资源,为二年级的孩子搭一座桥,让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自然地对接起来,在展开真实的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解读这一课的篇章现象。

课文里点缀了一幅雨帘密织的插图,描绘了雷雨中的景象。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因为二年级的儿童对图画有着直觉的感知。他能够通过仔细观察迅速读出图画中的关键信息,知道这里画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因为这是形象思维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接着引导儿童在读图的基础上快速读文,边读边发现,争取图文对照。儿童在饶有兴趣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文章的第4——6自然段描写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引导儿童读读前面的1——3自然段的文字,想想如果画一幅图画的话,应该画什么时候的景象。再引导孩子读读后面的7——8自然段的文字,想想如果画一幅图画的话,应该画什么时候的景象。如此一梳理,儿童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可以画三幅图画,分别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样的图文对照充满了趣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儿童也就是在这样充满趣味的图文对照的方式中,清楚地了解了文章的篇章现象。

当然,要顺利地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朗读、同伴共读、老师助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如果没有读通课文作基础,图文对照就会增加难度,儿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转化就会遇到障碍,深度学习自然也就无法充分展开。

三、链接生活,解读“雷雨”的语言现象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现象,而“越……越……”便是《雷雨》这一课鲜明的语言现象。我们往往习惯用“越……越……”的组合来表达事物的变化趋势。一种是变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比如文中写到的“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另一种表达的是变化的趋势越来越弱化,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可以感受得到,比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可以说,“越……越……”比较准确地反映雷雨前后的景色变化。“渐渐地”和“越来越……”是好朋友,它们都描写了雷雨的变化。既然课题是“雷雨”,那么第一课时我就选择直击“雷雨中”,让儿童通过深度学习去感受这一场雷雨。借助朗读,走进课文里的雷雨;借助微课,链接生活里的雷雨;借助表达,激活儿童心中的雷雨。

首先借助朗读,引导儿童走进课文里“雷雨”。让学生默读“雷雨中”的部分,把带“雨”的句子画出来。交流后连起来读一读,发现雷雨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然后试着通过朗读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并根据学情点击“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小”“雨声越来越小”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展开比较阅读:“雨越下越大。”与‘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通过比较,儿童清楚地知晓课文通过写雨中的树、房子等景物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接着借助微课,引导儿童走进生活里的“雷雨”。微课再现了雨越下越大的生动场景,有效地唤起了儿童丰富的生活经验,拓宽了儿童的观察视野,拓展了儿童的表达空间。原来“雨越下越大”还可以通过雨中的其他景物来体现,简单的交流激发的是儿童强烈的表达欲望。

然后抓住这样的契机,借助表达,激活想象,引导儿童走进自己心中的那场雷雨。“雨越下越大。                           。”,这样的迁移自然而真实,这样的推进逐步而有效,这样的表达率真而有趣。有的孩子写道:“雨越下越大。路上的汽车都快飘起来了,路上的行人都快变成了落汤鸡。”有的孩子写道:“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感觉就要发洪水了。”……当语文与生活相连,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便具有了更多的活力,学会学习便真正落到了实处。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核心素养时代”,“学会学习”指向的是以素养为重,以真学为要,以深度学习为主。这样的课堂或许不一定精彩,但充满生长气息,体现的是儿童“学出来的好”。《雷雨》这一课的教学就是在努力追求“学出来的好”,通过多方链接,让儿童的深度学习有效展开。

备注:20186月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原作者:季科平)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问题标题:
问题详细:

请注明账号密码,并附上该问题所在页的对应链接地址!

*问题所在:

全部市

全部区

学校

*姓名:
*身份:
*联系方式:
*邮箱:
*验证码:
换一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