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乐业的教育幸福感 ——《师德培育与生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11-24 08:15 栏目:经验分享 投稿单位: 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 点击量:2222   【公开】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早早立志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而今我已站上这三尺讲台十年,历经风风雨雨,既有幸福的甜蜜,又有苦涩的倦怠。暑假里翻阅了《师德培育与生成》一书,书中很多教育前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典案例,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在这些案例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说梁启超先生在70多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所宣讲的人生与职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更令人回味无穷。

何为幸福?幸福其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和人的期望值及达成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达成度超过期望值则心里感觉满足与愉悦;达成度低于期望值则会感到沮丧与烦燥。而所谓的教育幸福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而获得的需要满足与内心愉悦,对于教师有什么能比所带的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发展更有成就,而这些恰恰都源自于乐业。

如何乐于业?当教师以自己高尚的情感换得了青少年那发自内心的纯真的情谊时,教师自己内心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能感到学生是理解和接受了自己的心意;仿佛从中得到一种保证,确知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班级这个团体中受欢迎的人。因而产生愉快、自信、充实等情绪,得到情感的满足,这使我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在认识上带上了更为丰富的情绪的色彩。当思想渗透着浓厚的感情时将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做工作尽义务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一件自己愿意做的快乐的事情。教师正是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一边不断体验着学生的情感反馈,享受着教育之乐,一边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教育内在动力。

反之当我们对班中的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从学生成绩、教学考核这些烦恼中跳脱出来时,会使得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受挫。信心不足的心态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疲惫不堪,工作中带着有些尽人事听天命的感觉,没有多余的精力进一步钻研、思考对策;连带着对学生的信念不足,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失望,这种不经意的情绪慢慢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很大一部分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从而在学习上渐渐失去信心,发挥不出足够的积极性。这种影响也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在部分学生心中造成教师看不起学生,而在心里产生对教师的不满,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甚至师生对立。这样不和谐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更加消极学习,整个班级进取心不够,课堂上更是应付性地听讲,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工作情境中教师怎能有幸福感,最终只会让我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产生深深地倦怠。

乐业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心态,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应该坚持以三个“对得起”要求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做一个教师要注重“德行、爱心”,踏实教书,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个好榜样,以爱心感化人,不管在学生面前扮演的是严爱还是慈爱,重要的是真爱,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我教学中最大的责任,让家长们满意是我最大的目标,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则是我做为老师最大的幸福。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问题标题:
问题详细:

请注明账号密码,并附上该问题所在页的对应链接地址!

*问题所在:

全部市

全部区

学校

*姓名:
*身份:
*联系方式:
*邮箱:
*验证码:
换一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