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移动终端 把握“生本课堂”之“度”

  发布时间:2017-09-18 14:06 栏目:推荐学习 发布单位: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点击量:9774   【公开】

借力移动终端  把握“生本课堂”之“度”

——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为例

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   朱娅娜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海量资料的应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可以把学生的课堂笔记和练习同步到电子白板,显示在大屏幕上,让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使课堂充满了丰富的“再生资源”,借助网络,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移动终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也让我们的“生本课堂”更加关注“人的维度”。

关键字】移动终端 生本课堂  古诗词教学  自主学习   课堂改革

正文

      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等。随着网络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移动学习产业已走入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此,我们更要立足于课堂的实践探索,更要着眼于信息技术环境发展下带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移动终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融为一体,并不断革新我们的“生本课堂”教学。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词,作者是宋代词人王观。上阙写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浙东的秀丽风景一览无余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下阙抒情,由依依不舍话锋一转后,表达出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整首词内容较为简单,如何让临近毕业的学生来更深入地体会这其中的情感,以及词人写作的妙处呢?我把“平板”这一移动终端放进课堂,实现人手一块,并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入味,并开创了“生本课堂”的新“四度”。

一、借移动终端,推荐资料,拓“生本课堂”之宽度。

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绝不仅局限于一篇文本。尤其是对古诗文的形象及意境,感受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做到高效率地吸收大量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此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请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词中,我向学生的平板中推送了与本首词相关的资料,资料中有对词人王观的介绍,有关于浙东的介绍以级写词的背景等。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一边阅读资料,一边动笔记录重要信息为自己所用。比起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学生更乐于在这样的学习中,自主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点。因为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师生才能最大程度地产生共鸣。

  1. 二、借移动终端,自主批注,挖“生本课堂”之深度。

关注学生的课堂批注,是我在语文课堂中一直贯行的教学理念,因为这些“再

生资源”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如何利用这些精彩的“课堂生成点”,是挖掘“生度课堂”深度的关键。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伙伴间交流收获和困难,老师顺学而导,到学生中去,整合学生资源,提升知识理解,通过平板上传学生的批注,组织一起来补充学习收获。

生1:上阙是写景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浙东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师:“比喻”一说,怎么理解?

生1补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一句就是比喻。

同一小组生2:我来补充,“水是眼波横”就是说这清澈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是指这青山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这浙东的水是那么清澈,浙东的山是那么清秀。

另一小组生3:是的,浙江的山水都非常美,所以我觉得词人在写到这里时,心情是非常美好、愉快的。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板书:借景抒情)

生4:我从下阙中读到词人先是很不舍,很难过,继而又很乐观。

师:此话怎讲:

生4继续补充:我是从“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这句词中体会到的,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走好朋友,所以很不舍。

师:那么“乐观”怎么理解?同一小组谁能来补充?

同一小组生5:我来补充。我是从“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句中读出来了,词人走出难过的心情,表达出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师:能把词人这种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体会出来吗?

……

可对同伴的真知灼见进行由衷评价,也可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理性地质疑,更可对理解不清的内容大担提问。因此,从学的角度来说,通过移动终端,能把“理解”、“质疑”、“问难”等“生本教学”理念,做得更加精彩!而从教的角度来讲,由于有了移动终端的借力,能使“赏学”、“导学”做得更为细腻。

这些节外生枝的教学点,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朵又一朵小浪花,这些晶莹的浪花闪烁着学生的思维,迸射出教学相长的光芒。课堂教学强度之高,效果之佳,让学生在批注、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一系列过程中,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发挥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积极功能。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习也就变得更有效了!

  1. 三、借移动终端,对比学习,强“生本课堂”之力度。

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向课文内部的深犁,而缺乏的是跳出文本来回味和审视的思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对比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力度。

送别诗词是我们古代诗词文化的一大精华,送别诗词在写作上和情感上有着独特的异同,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友人的情感更是独树一帜。因此,如何营造出不同的阅读期待,真正实现“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教学功能,是我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我先出示一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读一读,并与今天的这首词进行对比,可以从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来比较。然后我把这四首诗推送到每位学生的平板上,让他们在上面圈圈画画,留下学习的痕迹。在学生先学先说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唤醒学生来感受语言形式和古诗的文体特点,并逐渐在他们的脑海中栽种下这样的阅读意识,这也正是“1+1”语文教学推进的有效举措。

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与感悟,对比交流,总结出了它们内在的异同,即:写作方法上,借景抒情,情有所依,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情感表达上: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别愁绪萦绕于心。相信有了这样亲身实践的对比学习,当我们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尤其是这一类送别诗词,同学们会学得更有体会。

“课堂教学”就是启发学生学,组织学生学,教会学生学。生本课堂努力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要相信学生,还要依靠学生,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做小老师。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者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老师才会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把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和发现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借助教学技术,借力移动终端,课堂的资源就是立体的、开放的,教学的效果就是明显的,扎实的。

  1. 四、借移动终端,练笔迁移,提“生本课堂”之高度。

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影响着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生本课堂”要向四面八方打开。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为此,在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大胆地整合了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毕业赠言》,先让学生读一读后说说毕业赠言可以怎么写,然后请学生也来写一写毕业赠言,并能把课上所学的送别词的特点“借景抒情”能在此进行迁移运用。

当即我出示了一份选择性的写作任务:运用你学过的古诗(词)句,再融入自己的感想来写。★★也可仿照《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文》一词,写一首你别友人的送别词。在一番短暂的思考后,学生纷纷动笔,不一会儿,一则则个性迥异的“毕业赠言”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学生章思远送好友巫昊洋的词中,章同学结合柯小的校园景色,字里行间中透着对好友的祝福:《卜算子·送巫昊洋之省城》“水是成蹊轩,树是梧桐园。欲问同学往那行?杭州外语院。才始送夏归,又送君归去。若到西湖会上秋,千万和秋住”。

就这样,把一首经典的送别词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所在和写作技巧,使“练笔提升”与“诗词运用”相得益彰,提升了“生本课堂”的新高度。

纵观整节课,牢牢树立以“学”为中心,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将移动终端有机整合于古诗词教学,把全班的讲授法与演示法、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讨论法、面向个人的多媒体风格化教学法等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了教师的“一言堂”,大大增加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时间,引发了学生通过多渠道参与探究,体验自主、成功的喜悦,建树个性化、多元化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乐于发现、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

将移动终端与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有机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创了我们“生本课堂”新的厚度。课堂教学之路漫漫,我们要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的愿景,就要固本培根,就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贴近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世界。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希望我们的孩子向着掌握知识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像鸟儿矫健地起飞,而不要像一个背肩着沉重的负担,精疲力竭,跨着疲乏无力的步子的行路人!

 (注:本文获2017年绍兴市教研室教学技术研究论文一等奖)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问题标题:
问题详细:

请注明账号密码,并附上该问题所在页的对应链接地址!

*问题所在:

全部市

全部区

学校

*姓名:
*身份:
*联系方式:
*邮箱:
*验证码:
换一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