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专区 教师文章

在明理上下功夫

  • 2017-04-24 08:41
  • 阅读 3726
分享到: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是明理、激情、导行、而明理是教学关键,只有“明理”,才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才能指导学生正确的言行习惯。所谓明理,就是在教学中既要有正确的观点,更要有明白清楚的说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深刻、清晰的理解,从而在思想认识和知识掌握上学得扎实灵活。

明理,首先要抓好一个“明”字,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否则就无法提高道德认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教材中往往吸出现----“是什么”,说明理由的“为什么”就需要教师去补充去讲解,而要讲清“为什么”,简单的方法就是向学生介绍所需要讲述问题睥重要意义。如在教学《要学好各们功课》一文时,可通过下一个寓言故事:有个富翁看到另一个富翁在一幢美丽的三屋楼上,心里很羡慕,便找来工匠说:“你们给我盖一幢三屋楼。”当工匠门备齐材料在地面上打好地基垒砖时,富翁说:“谁要你们在地面上垒砖,我要的是第三层,又不是下面的两层。”工匠们笑了,“世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下面第一、第二屋,怎么能盖第三屋呢?空中楼阁有吗?”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小学阶段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若不打好根基,以后就不可能继续深造和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这样使学生很快明白了道理。

其次,必须把握好一个“理”字,明理不一定从“理”同发,也不一定由教师来讲,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学生身边的一事一例出发,能过提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积极思考,从共同的讨论中得出“理”来。如地教学《把方便让给别人》这一课时,当学生提出“同桌借铅笔给我使用”时,教师追问,他借铅笔给你的是什么样的铅笔?自己用的又是什么样的铅笔?学生说他把削好的一支借给了我,自己重削一支用时,教师嵛便及时引出:“他把方便让给你了。”接着又有意识地将把方便让给别人与把困难留给自己联系起来,结合学生所举例了,通过对话、提问,把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若教师同治进行追问,不让学生讨论,学生就会认为:一般的帮助人,借东西就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比而造成概念混看不清。

第三,明理还必须让学生明了理的来龙去脉,开清其因果关系,只有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使他们真正弄清、理解和接受。如在讲《劳动光荣   懒情可耻》一文时,通过以下提问“老大得了父亲的家产,为什么到头来还是没吃没穿?”学生说;“因为他不劳动,太懒。”“因为他整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父亲留下的东西吃光、卖光了。”教师又问:“老二离家时只带了简单的工具和种子,为什么他有吃有穿?”学生说:“老二勤快,爱劳动。”“他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这老师总结:老大没吃穿的原因,在于他整天游手好闲,不爱劳动,而老二有吃有穿的关键是他勤快爱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过活。所以劳动最光荣,爱劳动的人应受人尊敬,而懒惰再可耻,不爱劳动,靠别人劳动而生活的人,应受到谴责和鄙视。这样使学生弄清了因果关系,领会到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

当然,明理的根本还在于以理服人,只有让学生正真正“服”,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就关系到一个拿什么样的“理”去说服学生并把道貌岸然理讲清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等实际,进行说服教育,把理说在学生的心坎上。这是提高明理实效的前提和条件。

2、    要有感染性,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起着催化剂作用,作为教师必须善以其热情、生动的信念,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道德认识转化成内心信念、行为准则。

3、    要有真实性,现化的青少年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因而教师在讲道理时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也应真实可信。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量,既要大讲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不正之风等存在的问题,也不应回避、粉饰,而应坦率地坚决地加以谴责,从而帮助青少年分清主流和支流。

 

 

上一篇:美术作业展示的方法和策略微探 下一篇: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