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专区 教师文章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 2017-01-13 14:50
  • 阅读 3970
分享到: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出现的两个集合之间有3种不同的关系,即没有重复现象,部分重复现象,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集合。而本节课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时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空中楼阁。数学源于生活,我以此作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的选材进行了处理:漓渚镇小3年级举行踢毽子和跳绳比赛,每班选4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问:有多少同学参加了比赛?以此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矛盾,引起冲突,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讨论、探索、分析。再通过设计方案来引出韦恩图,接着让学生充分理解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含义。本节课我安排了2次解读集合图,第一次是集合图的形成初期,学生自己绘制后,第二次是形成了规范的集合图后,在2次的解读中使学生建立了集合图的模型。最后通过认识韦恩图各部分来计算总人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我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再解决问题。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还有一些同学用一部分减去重复人数再加另一部分。在这里我采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的方法。特别留意算法很特别的学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重复学生话语的现象仍旧有发生、不够简洁,过渡不够自然。提问不够简洁,有时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我可能需要好几句话。在学生回答之后,尽管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过度重复强调学生的回答,可总是不由自主,担心他们没听明白。

2.忽略了课堂上的小结。尤其是课结束之后,没有点明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韦恩图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要是能在此做个总结,能让学生更清楚学习韦恩图的意义。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上一篇:在新环境下成长 下一篇: 风筝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